飞红苏绣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飞红苏绣-绣出您想要的精彩!最新绣品请点击主页:http://www.suxiu2008.com
查看: 103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刺绣高手修复明代刺绣精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微笑的凤凰 发表于 2011-2-22 16:2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凤凰 于 2011-2-22 16:26 编辑

  高218.5厘米、宽172厘米的一幅大型缂丝作品上,共有51位神态各异的仙家人物和大量的仙禽瑞兽、香花宝树。昨天,记者在祯彩堂见到了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原件和由祯彩堂缂丝艺人耗时18个月刚刚复制成功的复制品。“能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复制、研究这张400年前的缂丝精品,实在是我们的福分。 ”祯彩堂主人陈文由衷地表示。
  10年前现身法国佳士得
  与大部分海外回流文物一样,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也有一个扑朔迷离的身世。
  大约10年前,苏州人、收藏家府先生和两位朋友在法国佳士得的一次拍卖预展上见到了《群仙祝寿图》。见多识广的府先生一眼就看出了这张品相不甚完好的缂丝制品非常精良,然而也许是它先前的主人不知其贵重,整件作品虽然有衬底保护,但已有很多破损。几经犹豫之后,府先生和朋友还是以近6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回了这件《群仙祝寿图》,据说,最后打动他们的是“那些人物的脸相开得实在太好了。”府先生站在艺术鉴赏的角度上完成了这次拍卖行为。
  由于拍卖公司除了在时间断代上指出这件拍品“完成于17世纪前叶”之外,再没能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资料,故而,这件精美的缂丝如何流至海外的情况似乎再也无从了解了。
  400年风雨抹不掉的精美
  缂丝是中国古代丝织品中最具艺术气质的“织中圣品”,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以“通经断纬”为特色的这种手工艺品,其精湛的技巧、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风格、高度的艺术性得到了历代的高度评价。
  当府先生拿着内容丰富、寓意吉祥、制作精良的大型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请祯彩堂的艺人们依原样复制时,“我们既折服于它的绚丽夺目,又为它的破损而惋惜不已。 ”虽然时隔1年半了,陈文还能想起乍见这件精品时的激动和兴奋。在明朝缂丝制品特有的“缂金”底子上,作品上部是朵朵祥云烘托的“寿星”王母娘娘,只见她端坐在一只美丽的凤凰上从西边缓缓飞来,六位仙女四前二后奏乐引导;祥云下是一座高台,身穿寿字纹黄袍的寿星老人带领几位仙人拱手相迎;高台下是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溪水中坐在鲤鱼和龟背上的是天官、地官、水官;被溪水自然而然一分为二是画面中下部的两道山丘,东有和合二仙、文武财神,以及张仙射天狗等,西有骑牛的老子、采药的麻姑、观棋的王质、戏金蟾的刘海;仙童引路的铁拐李手拿宝葫芦正在画面最下端的一顶拱桥上缓缓通行……除了这些仙家人物,点缀在作品中的还有十余株桃树、鲜花,以及仙鹤、仙鹿……在这张3.75平方米左右的缂丝作品上,汇集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民俗传说和吉祥喜庆纹饰,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所有这些精美的图案,全由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艺人一梭子一梭子、一小块一小块地织成。——“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应由此中来。
  复制中的学习有太多启示
  虽然陈文很痛惜《群仙祝寿图》原件品相不甚完好,但机缘巧合的是,“也正因为它的不完美,使我们有机会通过对它的复制,深入了解传统缂丝技艺,一睹古人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与表达方式。 ”陈文和同事们在与原件相伴的整整1年半中,得到了太多的启示。
  “比如,因为工具的原因,明朝的缂丝细密程度不如今天,但是这件《群仙祝寿图》却根本看不出粗疏,非常紧密。”从原件破损处观察到的"内幕"让大家很惊讶。为了表现仙人们的长须飘飘,“当年的艺人用了‘双股强捻丝线’,把两股丝线捻得紧紧的平织,当丝线离手后一松劲,略微弹起一点点,就这么高出平面的一点点,一把胡须就‘动’起来了。”由于采用的天然植物颜料品种有限,“我们点了一下,也就20多种,所以,制作时,那位艺人很懂得在有限的条件下无限的变化,比如,祥云先在形状上有变化,流水状、絮状,形状接近者再用色彩深浅予以区别,最后再用黑色的粗细线勾边来表现云彩的质感!你看,一朵云有三变化。”陈文感叹于古代的艺人灵活使用技法、不断创新技法的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制作条件比古人好了太多,为什么却很难出精品,也许是因为我们内心还是缺乏对这些技艺的喜爱,动手不动心啊。”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修复前

《群仙祝寿图》修复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微笑的凤凰 发表于 2011-2-22 16:26:20 | 只看该作者
     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复制成功,复制者苏州祯彩堂随后表示,应藏家要求,将对《群仙祝寿图》原件进行修复。昨天下午,祯彩堂负责人陈文向记者展示了两位缂丝高手耗时15个月修复完成的《群仙祝寿图》。对于已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缂丝技艺,《群仙祝寿图》的修复成功为这项技艺的研究和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群仙祝寿图》高218.5厘米、宽172厘米,是一幅大型缂丝作品,51位神态各异的仙家人物和大量的仙禽瑞兽、香花宝树全系艺人用小梭缂织而成,其艺术价值、科研价值高于清朝缂丝品常用的“以笔代梭”,因此非常难得。目前已知的同类存世品共两件,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是出现于2006年12月上海某拍卖公司秋拍中的“华封三祝”。
  2008年,陈文第一次见到《群仙祝寿图》,发现其总体保存状态尚可,丝线没有酥化、色彩稍有褪色;较大的破损有百余处。《群仙祝寿图》是海外回流文物,之前的藏家也作过部分修补,但不懂得中国缂丝奥妙的老外只能采用“打补丁”的方法把破损处简单固定一下。“一定要用缂丝技艺来修复,才能做到修旧如旧。 ”在复制成功的基础上,陈文开始了难度更高的修复工作。《群仙祝寿图》的人物“开相”是这件精品最出彩的地方。修复时,首先从绘画的角度熟悉原件人物的造型和风格,五官、头发、眉毛等细节要精确,有了画稿后,缂丝艺人一面遵照画稿一面对照原件,按原件的技法要求和习惯进行修复。修复使用的丝线在色泽上最好与原件“无限接近”,于是,艺人们先对丝线用传统方法“去光”,然后再一根根地进行比对、试织,“如果出现色差的话,就得返工重来。这个过程非常耗时。 ”陈文回忆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盛世出国虎   虎啸振国威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苏州飞红工艺品有限公司 ( 苏ICP备09001756号

GMT+8, 2024-4-25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