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14日,**总理在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提及希望把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分藏于两岸的经典大作《富春山居图》合为一体,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一场景,强烈地冲击着全国文联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心,她决心以丝丝入扣、柔韧绵长的彩线引领她的创作团队深情再现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的辉煌.用苏绣再现这幅让总理和两岸同胞寄以厚望的传世巨作。为此,艺术家和她的团队放下了手上的其他重要订单,耗时一年,完成了这幅苏绣巨制。艺术家也期待这幅寄托两岸人民深切期望的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为两岸文化交流略尽绵薄之力。
艺术家率主创团队在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创作中潜心研究原作,她摒弃了简单的临摹复制,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通过苏绣丰富的表现技法,使作品在二度创作的前提下,实现神形兼备的完美表现。主创团队重温黄公望当年的创作历程,先后三次重走富春江,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们把从陆路、水路不同视觉看到的美景,运用散点透视勾画出奇妙的境界,与原作山水进行对比,跨越650年与原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加深理解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为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画理与绣理的有机结合,黄公望的披麻皴画法与艺术家丰富的苏绣针法的完美结合,是这幅作品的重要特点。原作表现的富春江两岸数十座山、数百棵树,墨分五色,一山一形态,一树一神采。姚建萍指导团队在不同的山形和树姿的处理上,运用了姚氏针法丰富的表现力,巧妙地处理好墨色的疏密浓淡,恰到好处地绣出了山形树姿的各种纹理,使《富春山居图》在绣法上形成以下五大特点: 一、运用细乱针法来绣制古山水画是首次,多种针法融合在一起进行灵活多变的有机组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黄公望的披麻皴画法。
二、这次使用的丝理走势方法在仿绣古山水画上也是首次,这样的丝理效果正好表现了这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古朴简约和韵味十足的效果。
三、在配色上,这次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单色线,但在绣制过程中却选配了上百种颜色,强调古朴是主色调,还配以一系列辅助色、环境色,以丰富的配色绣出层次感,绣出了韵味,灵活而不呆板。
四、在线条的分丝上详细研究,注重粗线条与细线条的搭配运用,充分考虑到这幅原作的前后层次,墨色浓淡的特点,在墨浓的地方用1/32丝线绣,墨淡的地方用1/64丝线绣,层层叠加,巧妙运色,精微显现,完美的表现出远近层次。
五、在针迹上也突破了常规,全部使用细乱针法,在整个画面中山体部分的针脚最长部分也不超过3毫米;山上的草丛、树和树干的针脚长度甚至不超过1毫米,造就了这幅作品在本色底料和丝线绣过的地方衔接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的艺术效果。
在《富春山居图》的绣制中也曾遇到了很多技术障碍,其中如何处理丝线的光泽在作品中反光的问题最为棘手。由于丝线的光彩很亮,导致作品绣成后会大面积反光,这就破坏了原作的古朴风格。艺术家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反复摸索和无数次的试验,创造出新型的“压光绣”,终于克服了反光的难题,再现了作品的古朴风貌,这一套针法也成为姚建萍传承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展览同时还展出了姚建萍的其他精品,包括为庆祝建国60周年精心打造的献礼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此作是一幅大型原创苏绣作品高156厘米、长1196厘米,从立意、创稿、定稿到完成绣制,历时三年,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已为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此次展览专门从南京博物院借出“助阵”;首件飞天归来的中国艺术品----成功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的苏绣长卷《我爱中华》;根据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拍摄的周总理的肖像绣制、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的《沉思》;根据著名油画家罗中立授权创作、获山花奖·金奖的《父亲》、以及获山花奖·金奖的《蒙娜丽莎》;根据著名画家曾浩先生授权创作的敦煌系列作品《睡美人》、《悠扬琴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