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乡女坐绣楼,为人作嫁几时休。抽尽心丝红颜老,世人谁知绣女愁。”一曲《绣荷包》道出自古江南多绣女。历代的绣女用缤纷的丝线绣制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使刺绣成为中国民间工艺花园的一朵奇葩。地处吴越之地的义乌,旧时也曾出现家家有女做女红的盛况,虽然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绣女已不多见,但是刺绣依然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义乌才女倪仁吉令刺绣生辉
义乌的刺绣在中国的刺绣史上只是小小的一隅,算不得很出名,然而明末清初倪仁吉的精湛刺绣技艺,让义乌在刺绣史上也有了一页光辉。
据史料记载,倪仁吉精于刺绣,是明代仅次于韩希孟绣名的女艺人。由于出身名门,自幼受到严格的庭训,使她成为一个精通文史、善工书画,通晓音律、又擅刺绣的才女。据传倪仁吉巧用滚针、擞和针、戗针等针法,且善以绣代笔,留下《五福图》、《梅雀图》、《春富贵图》等刺绣佳品。而她能灭去针线痕迹的神妙技艺,让很多人称绝。清代王崇炳在观其刺绣之后也评论曰:“予尝观其绣《心经》一卷,素线为质,刺以深青色,线若镂金切玉,妙入秋毫。”更有清代张德行赞:“更奇者,善以绣代笔,凡美女奇卉,随绣点皱,波动欲生,莫窥其针所由度,向称薛灵芸,技至此乎!”然而更神乎其技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功夫,她运用接针、滚针、绕针等技法绣大士像,其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祥云缥缈,端庄宁静的观音大士驾云袅袅而来。神的气质与韵致在此绣图上尽展,这必是倪仁吉满怀着虔诚之心所绣,用丝丝发线倾诉着对神的崇敬。据闻倪仁吉传世以发丝做绣线用白描的形式制作成的有两幅观音像,一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流入日本。想是当时,此等精妙的绣品被当时的上层社会作为礼品互赠、收藏及鉴赏才会使绣品流落海外。值得一提的是,倪仁吉不仅刺绣技艺精妙,在总结刺绣经验上,更是编著了刺绣专著《凝香绣谱》一书,算得上是中国刺绣史上最早的一本理论专著了。
值得称道的民间日用绣品
义乌民间刺绣,最广泛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用品之上。状元帽、花枕头、花涎兜、戏装等多种不同花样的穿戴及装饰品之中都会绣上美丽的花纹。现今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技艺多为机械所替代,刺绣这一费工、费时、费神的民间手工艺也已被大量的电脑绣花取代,如今绣女已为数寥寥。近日,记者在乡间走访时,见到了一位85岁高龄还在做着织带的绣女,她就是苏溪镇胡宅村的陈有奶。
老人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告诉记者,母亲的刺绣是袭承外婆的手艺。她们说,外婆家以前是青塘下的富农,她的手很巧,各种图案经过她的绣制显得栩栩如生。而她们的母亲陈有奶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有一手好绣活。女儿丁双圆说着,从房里拿出一顶保存了70多年的状元帽。这原先是陈有奶为庆祝儿子满月做的,不幸孩子没到满月就夭折了,之后此帽就一直藏着,等到外孙满月时,这状元帽也就送给了他。70多年过去,状元帽帽檐前八仙光亮的金漆早已剥落,成了一个个漆黑的仙人,而绣在帽子上的美丽图案,却不失光彩。虽然丝线随着年岁褪色不少,状元帽上的朵朵莲花、翩翩彩蝶依然生动,丝线绵密、针脚细腻,似乎也有着灭去针线痕迹的功力。“经过了那么多年了,针脚还没有掉出,绣在上面的东西就像蜡烛油滴在上面一样。”丁双圆说,现在家里只剩这顶状元帽了,以前那些礼帽、风斗帽以及围兜等都被亲戚朋友讨要了去。陈有奶告诉记者,像状元帽之类的手工活,她只有在孩子满月时才做,一般用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绣花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她最常绣的就是十字绣,在十字布上她可以绣出各式的图案。丁家姐妹说,她们小时候总是穿着妈妈绣的衣服出门,十二生肖、龙凤图纹……一身花衣花裤让同龄的伙伴都很羡慕。虽然现在陈有奶眼神还非常好,不过她已很少绣花了,空闲时,就是在庭院里用各色毛线编织织带。丁家姐妹打小也学过这一技艺,但也很少拿出来用。生活的快节奏,让传统的手工刺绣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
十字绣成为都市女人的新宠
前两天逛市场,发现市场上的一些女商户正在店里一针一线地埋头绣花,仔细一看她们在做的正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十字绣。记者随之走访了商城的几家十字绣纺,生意都很火爆,顾客络绎不绝。
一位经营十字绣的店主告诉,十字绣在义乌流行也有两三年时间了,自己也是因为喜欢十字绣才开店经营,希望有更多的人和她一样能够享受十字绣的快乐。记者看到,店里已摆放着很多绣好的绣品,店主说,这些都是顾客绣好了拿到她们店里来装裱的作品。店里不仅有一幅幅似画的十字绣,还有各种图案的手绣抱枕,除了抱枕,还有书签、手机挂件、钥匙扣、钱包、储蓄盒等各式十字绣产品,形状各异,样式新颖,十分惹人喜爱。也有店主告诉记者,不少喜欢刺绣的女性认为,女红是磨炼性情、回归温情、调节心情的最佳方式,可以缓解压力,这和练瑜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时下流行的十字绣是以欧洲十字绣为名进入国内市场,图案也以动物、风景为主,但不管怎么说,都市人群爱上刺绣恰是对民间绣艺的一种回归与继承,这也给刺绣这一古老的技艺赋予了新的内涵。 |